台灣茶常見種類:六大茶類指南
茶葉在製程過程中,利用不同發酵方法,讓茶葉產生香味、滋味的變化,進而產出六大茶類。了解各茶類的特性與收藏方式,是品茶愛好者必備的基礎知識。
六大茶類的分類與特色
根據發酵程度和製作工藝的不同,茶葉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等六大茶類。每種茶類都有其獨特的風味特徵和收藏價值。
綠茶:追求新鮮的不發酵茶
綠茶是不發酵茶類,品飲重點在於新鮮,講究保住綠茶綠潤的色澤、高銳之香以及鮮醇的滋味。在炒製手法不同下,綠茶造形分成針形、珠形、矛形、蘭花形、片形、曲條形、扁形、雀舌形等多種型態。
著名的綠茶包括扁形的龍井茶、螺形的碧螺春、片形的六安瓜片等,這些都被歸類為「名優綠茶」。有趣的是,綠茶若陳放得宜,竟可在茶湯中喝到「陳年的新鮮」。曾有陳放20年的龍井茶,除了品出綠茶的淡雅幽香,更能品出深邃陳韻,展現出綠茶奇絕的生命力。
紅茶:全發酵茶的醇厚魅力
紅茶是全發酵茶,具有穩定性高的優勢。正山小種紅茶是紅茶中的經典,其製成經過萎凋、揉捻、解塊、發酵、過紅鍋、重焙、複火等程序,最特殊在乾燥階段以煙燻烘乾,並啟用當地桐木村所產木材得松煙香。
一罐存放近70年的正山小種,至今品嚐時仍芳郁細長,獨特的松木煙燻香依舊迷人,松燻香已由桂圓香轉成沉香,回甘深長。這證明了紅茶具有優秀的陳放潛力,在藏茶領域正處於蓄勢待發階段。
白茶:輕發酵的自然純真
白茶係輕發酵茶,因茶乾外形長滿白色絨毛而得名。白茶是歷史名茶,採用萎凋、乾燥工序製成,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建陽、政和、松溪一帶。
著名的白茶有「白芽茶」和「白葉茶」,其中白牡丹的特色是綠葉中有銀白毫芽,形似花朵而得名。白茶在泡飲時湯色淺薄,香味醇和,滋味鮮爽,在水中泡開後恰似旗槍舒展,賞心悅目。由於白茶葉表層薄,很容易吸附濕氣,因此保鮮是首要之務。
黃茶:悶黃工藝的獨特風味
黃茶受到製成時以悶黃方式完成,茶乾和茶湯表現出黃葉黃湯的特色。黃茶採摘肥壯單芽,經由攤晾、殺青、悶黃、整形、烘焙製成。
著名的黃茶包括四川蒙頂黃芽、安徽霍山黃芽、湖南君山銀針等。其中君山銀針每一公斤裡有五萬芽頭,沖泡時芽頭在湯面掛立,等吸飽水分後下降到杯底,待加水後芽頭又像金槍對立起落有致,極具觀賞價值。
青茶與黑茶:收藏價值最高的茶類
在六大茶類的收藏價值排序中,黑茶因其持續性發酵特性位居第一,青茶則因烘焙再製口味特色位居第二。黑茶的持續性發酵帶來藏茶優勢與市場認同,而青茶在焙火輔佐下極具收藏價值,未來藏茶潛力空間極大。
藏茶的天地人因素
茶葉品質大抵受到天、地、人三大因素影響。天候方面包括採摘時節的風雲變換;地理環境涉及茶葉生長的不同土壤條件;人為因素則關係到製茶人的技藝,從採茶的一心二葉準則到揉捻過程的發酵度掌控,都會影響茶質。
結語
六大茶類各有其特色與收藏價值,綠茶、白茶、黃茶以保鮮為主軸,講究如何留存當季的新鮮;而黑茶、青茶、紅茶則具有更佳的陳放潛力。了解各茶類的特性,配合適當的收藏方法,才能在歲月的淘洗中品嚐到茶葉的真味,感受到天地人含英薈萃的精華。
No spam, no sharing to third party. Only you a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