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混濁是茶葉出問題了嗎?16 種「不對味」完整解析
泡好一杯茶,倒出茶湯,卻發現湯色混濁不清?或是喝起來有焦味、悶味、甚至帶著奇怪的酸味?這些都是茶葉「不對味」的警訊。茶湯出壺,湯色就可研判選茶是否得宜。茶湯的清澈是基調,再濃的湯色一樣也得透。要是發現湯色很濁,那便是茶出了問題,不用想救活茶使之鮮活亮麗。
茶湯清澈是基本:混濁就是有問題
製茶怕不對味,當茶湯呈現異常狀態時,往往代表製茶過程出了差錯。茶葉品質評鑑師陳峰城提出了十六種「不對味」的類型,幫助我們快速辨識茶葉的品質問題。
這十六種不對味涵蓋了從製茶到貯存的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了解這些問題的成因,不僅能幫助你挑選好茶,也能讓你更懂得如何正確保存茶葉。接下來,讓我們一一檢視這些常見的茶葉缺陷。
製茶過程的問題(第 1-5 種)
一、焦味 可能原因:殺菁時溫度過高,鮮葉遭燒焦,發生火焦味;投葉量、殺菁筒轉速配合不當,或水分含量過多,翻炒不勻造成茶菁貼鍋,局部過度燒焦;初乾或焙火處理不當,導致茶湯呈現過強焙火味。
二、味淡 可能原因:茶菁粗老、葉片老化;靜置時間過長,走水過量;殺菁過度,水分蒸發太多;揉捻不足,茶湯不易溶出;揉捻時茶汁流失;茶葉經長時間殺菁烘焙;日光萎凋過度。
三、菁味 主要原因:過早殺菁;殺菁時間不足;靜置時間短,菁臭味未去清。
四、悶味 成因:茶菁揉後未及時冷卻散熱,製造各過程厚堆處理不當;團揉處理不當,任置過久;乾燥時溫度過低且堆置過厚、時間過長而生悶味。
五、苦澀味 成因:呈飽水狀態,未予適當補救;炒菁不足,葉中水分尚多,揉捻後茶葉易破碎,且湯味較苦澀。
貯存與環境問題(第 6-10 種)
六、陳茶味 貯存不當霉變所致。
七、鮮綠味 萎凋不足或滾筒整型過久。
八、老茶葉味 使用粗老茶葉。
九、酸味 團揉過程中存留在布球過久。
十、雜味 茶葉或茶菁處理不當,乾燥後,吸入不良氣味或盛裝於有異味的容器袋中。或者茶園管理不當,施用不良有機肥所致。
外部污染問題(第 11-16 種)
十一、異味 主要是噴藥處理不當。
十二、加味 添加花、甘味等外來物質。
十三、日光味 主要是茶菁日光萎凋未及時冷卻、厚堆,或者成茶搬運途中任由太陽曝曬所致。
十四、帶煙焦味 溫度過高,布揉前之後炒溫過高或投入碎葉。
十五、茶袋味 由於不良之茶袋污染而出現的味道。
十六、泥土味 茶葉貯放於潮濕地方,吸收濕土氣味,或為某些產地的特殊劣味。
如何避免買到「不對味」的茶
了解這十六種不對味後,消費者在購茶時可以更有信心地辨識茶葉品質。首先,觀察茶湯顏色是否清澈透亮;其次,聞香氣是否純淨,有無雜味異味;最後,品嚐滋味是否協調,有無過度的苦澀或異常味道。
好茶的基本條件就是「對味」——湯色清澈、香氣純正、滋味協調。如果茶湯呈現上述任何一種不對味的狀態,就表示製茶或貯存過程出了問題,這樣的茶就不值得購買。
記住,茶湯混濁絕對是茶出了問題,不要被店家的話術說服,認為可以透過特殊泡法來改善。製茶或貯存過程的缺陷,是無法透過泡茶技巧來彌補的。選對好茶,才是品茶的第一步。
No spam, no sharing to third party. Only you a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