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茶育種成果:從台茶一號到十八號的品種改良歷程

台灣茶樹育種從1969年台茶一號到1983年台茶十七號,歷經十五年科學研發,成功培育十八個專業品種,其中金萱與翠玉更成為台灣茶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台茶育種成果

走進台灣省茶葉改良場,你會看到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從台茶一號到台茶十八號的完整育種記錄。這十八個編號不僅代表著十八個茶樹品種,更承載著台灣茶業近百年來的科學育種成果與創新精神。

從1969年首批台茶一號到三號的命名,到1983年台茶十四號到十七號的問世,每一個編號背後都有著嚴謹的科學研究與無數茶業工作者的心血。這是一個關於如何讓茶樹更適應台灣土地、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精彩故事。

讓我們跟隨這條育種時間軸,探索台灣茶樹品種改良的豐碩成果,理解每一個品種誕生背後的科學原理與市場考量。

育種歷程的起始點

台灣茶樹品種的正式科學記錄可以追溯到1910年,當時平鎮茶業試驗所(台灣省茶葉改良場前身)引進種子播種並進行選種工作。1918年,茶業試驗所選出了台灣茶業史上最重要的四大優良品種: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青心烏龍。

這四個品種成為台灣茶業的基石,其中「青心烏龍」更被確認為製造烏龍茶的最佳品種。台灣光復以前,全台以種植青心烏龍種最多;光復後因為台灣茶的生產方式以綠茶為主,青心大冇後來居上。到1953年的統計,青心大冇的栽種面積已經超過青心烏龍。

這個變化反映了台灣茶業發展策略的調整,也為後來的科學育種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一階段:奠基之作(1969-1975)

台茶一號(1969年命名)是台灣科學育種的開端,以青心大冇與Kyang雜交而成。這個品種展現了極強的樹勢,採用橫張型生長形態,手採收量可達4377公斤/公頃。台茶一號具有強勁的病蟲害抗性和抗旱性,適製紅茶、眉茶、烏龍茶,主要適應台灣西北部地區。

台茶二號同年命名,由大葉烏龍與Jaipuri雜交培育。相較於台茶一號,台茶二號的產量稍低(3742公斤/公頃),但同樣具有優異的抗性表現,適製茶類與適應地區相同。

台茶三號以紅心大冇與Manipuri雜交育成,萌芽期屬中期,樹勢強健但略呈直立型。這個品種的特色在於適製性廣泛,可製作烏龍茶、綠茶、包種茶,為台灣茶類的多樣化發展做出貢獻。

1973年,台茶四號到六號相繼問世。台茶四號同樣由紅心大冇與Manipuri雜交而成,但萌芽期較晚,樹勢中等,特別適應台灣東部花蓮地區的環境條件。

台茶五號採用福州系天然雜交方式培育,萌芽期極早,適合台灣西北部及高山茶區種植。這個品種的出現,為後來高山茶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品種支撐。

台茶六號來自青心烏龍系天然雜交,樹勢強健,抗旱性佳,為台灣西北部茶區提供了另一個優質選擇。

第二階段:專業化發展(1973-1975)

這個階段的育種工作更加專業化,開始針對特定用途進行品種開發。

台茶七號(1973年)和台茶八號(1973年)都是專門為紅茶生產而培育的品種。台茶七號來自Shan單株選拔,樹勢極強,產量驚人,達到13223公斤/公頃,是所有台茶品種中產量最高的。台茶八號則由Jaipuri單株選拔而成,產量也達到7959公斤/公頃,兩者都主要適應台灣中東部地區。

台茶九號台茶十號(1975年)專注於綠茶和紅茶的製作,分別適應台灣東部台東和花蓮地區。台茶十一號則主要適應台灣東北部,為不同地區提供了專門的品種選擇。

第三階段:烏龍茶專精時代(1981-1983)

進入1980年代,台灣茶業迎來烏龍茶的黃金時代,育種工作也相應調整重點。

台茶十二號(金萱,1981年)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由台農8號與硬枝紅心雜交而成,專精於烏龍茶和包種茶的製作。金萱茶以其獨特的奶香味聞名,成為台灣茶市場上的明星品種,深受消費者喜愛。

台茶十三號(翠玉,1981年)由硬枝紅心與台農80號雜交培育,同樣專注於烏龍茶和包種茶。翠玉茶以其清雅的花香和甘甜的口感著稱,與金萱並稱為台灣新品種的雙璧。

這兩個品種的成功,不僅豐富了台灣茶的風味層次,更引領了台灣消費者的口味潮流,成為台灣茶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第四階段:精細化發展(1983年)

1983年是台灣茶樹育種的豐收年,一口氣推出了四個新品種:台茶十四號到十七號。

台茶十四號由台農983號與白毛猴雜交而成,特別適應台灣中北部及高山半發酵茶區。這個品種的推出,配合了當時高山茶區快速發展的需求。

台茶十五號同樣由台農983號與白毛猴雜交,但適應性不同,主要用於中低海拔中級半發酵茶區,還可製作白茶,展現了品種用途的多樣化。

台茶十六號台茶十七號都由台農335號與台農1958號雜交育成,萌芽期極早,樹勢強健。台茶十六號特別適合台灣北部早春綠茶及夏產壽眉茶區,台茶十七號則用於中級大量生產半發酵茶區。

對照品種的重要意義

在所有台茶品種中,「青心大冇」和「青心烏龍」作為對照品種具有特殊地位。它們是台灣的地方改良種和地方優良品種,代表了台灣茶業的歷史傳承。

青心大冇樹型中等,葉片特徵明顯,適製烏龍茶、綠茶、包種茶,分布於台灣各地茶區。青心烏龍雖然樹勢稍弱,抗性較差,但被公認為製造烏龍茶的最佳品種,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包種茶及高山茶區。

這兩個傳統品種不僅是台灣茶業的根基,也是所有新品種育種的重要親本,它們的基因在許多台茶品種中都有體現。

育種技術的科學原理

台灣茶樹育種採用了多種科學方法,包括雜交育種、單株選拔、天然雜交等技術。育種過程中重點考慮的因素包括:

適應性:不同品種針對台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進行優化,從平地到高山,從北部到東部,都有相應的專門品種。

產量表現:手採收量從2312公斤到13223公斤/公頃不等,滿足不同經營模式的需求。

抗性特徵:病蟲害抗性和抗旱性是重要考量,確保茶樹能在台灣的自然環境中健康生長。

適製性: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專門的紅茶品種、綠茶品種、烏龍茶品種等,提高產品的專業化程度。

品種推廣的市場成果

台茶十二號(金萱)和台茶十三號(翠玉)的成功推廣,證明了科學育種的重要價值。這兩個品種不僅在台灣市場大受歡迎,更因其獨特的香氣特徵,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金萱的奶香特質和翠玉的花香調性,為台灣茶創造了有別於傳統烏龍茶的全新風味體驗,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對茶葉品質和口感的更高要求。

育種工作的持續發展

台灣茶樹育種工作至今仍在持續進行,面對氣候變遷、市場需求變化、栽培技術進步等新挑戰,育種目標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

現代育種更加注重:品質穩定性、環境適應性、機械化採收適性、有機栽培適性等方面的改良,力求培育出更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茶樹品種。

台茶育種成果

從台茶一號到十八號的育種歷程,見證了台灣茶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科技農業的轉型。每一個品種都承載著特定的歷史使命和科學目標,共同構成了台灣茶業豐富的品種資源庫。

這些品種不僅提升了台灣茶葉的品質和產量,更為台灣茶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我們品味每一杯台灣茶時,都能感受到科學育種帶來的品質提升和風味創新。

展望未來,台灣茶樹育種將繼續秉承科學精神,在傳承經典品種的同時,不斷開發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優質品種,為台灣茶業的永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品種支撐。這份從台茶一號到十八號的珍貴成果,將成為台灣茶業繼續前行的重要資產。

每週一封茶信,邀你品味茶與生活的靜好時光

No spam, no sharing to third party. Only you a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