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包種茶有什麼常見誤解?
文山包種茶作為台灣經典茶種,多年來累積了不少錯誤認知和刻板印象。澄清這些誤解有助於更正確地認識和欣賞這款優質茶葉。
誤解一:包種茶只有香氣,不耐泡
這是最常見的誤解。許多人認為文山包種茶「重香氣、不耐泡」,只能沖泡一兩次就沒味道了。事實上,這個印象主要來自於現今市場上為了迎合消費者喜好而走向清香路線的包種茶製法。
書中明確指出,優質的包種茶不僅有香氣,更具備深厚韻味。作者親身體驗過的老包種茶「個個風韻猶存」,甚至有保存數十年仍能展現深層滋味的實例。問題在於現今「包種茶製法改走清香路線,重韻的製法已少了」,才造成外界對包種茶的偏見。
誤解二:包種茶是不發酵茶
有學者錯誤地將包種茶歸類為「未發酵」的青茶,認為應該用攝氏七十五度的水溫沖泡。這個說法完全錯誤。
文山包種茶實際上是「輕發酵」的半發酵茶,屬於青茶類。它的發酵程度約為一般烏龍茶的一半,在茶葉邊緣形成「綠葉鑲紅邊」的特徵。書中特別強調,品茗應該用一百度沸水才能釋出茶香和茶湯真味,攝氏七十五度的水溫無法充分釋出包種茶的香氣和滋味。
誤解三:包種茶產地單一化
許多人以為某個特定地區只能生產包種茶,或者包種茶只能在特定地區生產。書中澄清了這個誤解:「文山地區種的茶樹也可以用來製造烏龍茶!南投茶區也可生產包種茶。」
茶葉的分類主要取決於製作工序,而非種植地區。同樣的茶菁原料,可以依照不同的製茶工序呈現為包種茶或烏龍茶。地方史志中常出現的單一化描述,容易造成外界對茶種的誤解。
誤解四:包種茶就是香片
由於歷史因素,包種花茶在台灣被簡化稱為「香片」,導致許多人將包種茶等同於「加味茶」,評價不高。書中指出,這種看法「漠視了包種茶史」,無法了解花茶的昔日風華。
實際上,包種茶分為包種素茶與包種花茶兩種。現在的文山包種茶主要指素茶,具有天然花香,不需要添加任何花材。而歷史上的包種花茶則是精工薰製的高級茶品,有「雙薰」或「三薰」等不同等級。
誤解五:水溫越低越好
承接前面提到的發酵程度誤解,有人認為包種茶應該用較低溫度的水沖泡,以免破壞其清香特質。書中明確反駁了這個觀點。
茶業專家如婁子匡和吳振鐸都表示,品茗用一百度沸水泡茶才得真味。書中也批評了將古代製茶法與現代半發酵茶混淆的學術錯誤,指出宋代並沒有「半發酵」製茶技術,不能將古人的經驗直接套用到現代包種茶上。
誤解六:包種茶地位不如烏龍茶
由於烏龍茶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較高,許多人認為包種茶是較次級的茶種。這個認知忽略了包種茶的歷史地位和品質水準。
書中詳細記載了包種茶在日治時期的輝煌歷史,不僅與烏龍茶並列為「台茶雙雄」,更在南洋市場創下驚人的外銷成績。當時的茶商公會規約中,包種茶商和烏龍茶商擁有同等地位,共同為台茶品質把關。
誤解七:製茶技術簡單
由於包種茶走清香路線,有人認為其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實際上,包種茶的製作相當精細複雜。
書中詳述了包種茶製作的各個環節,從採摘、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炒菁、揉捻到乾燥,每一步都需要製茶師傅的豐富經驗與技術。特別是萎凋和發酵的掌控,需要根據茶菁狀況、天候變化等因素隨時調整,正如茶農所說「看天做茶」、「看茶做茶」。
誤解八:只適合年輕人或入門者
有些茶友認為包種茶香氣清雅、口感較淡,只適合剛開始學茶的人,或者年輕人的口味偏好。這種看法低估了包種茶的深度。
書中記載的老茶商經驗顯示,真正懂茶的人能夠欣賞包種茶的層次和韻味。而且歷史上包種茶曾是外銷主力,深受國際市場認可,絕非僅適合特定年齡層的茶種。
澄清這些誤解有助於重新認識文山包種茶的價值。它不僅是台灣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具有深厚底蘊和優異品質的茶種,值得以正確的認知來品鑑和推廣。
No spam, no sharing to third party. Only you a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