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與茶


梁實秋,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翻譯家。他花了將近四十年將莎士比亞的全集翻譯完成,至今無人能及。他也編寫了英漢字典,更重要的是,他寫了上千萬字的散文。
有名的《雅舍小品》說出了他懂吃也愛喝茶,但一向謙遜幽默的梁實秋卻說他不懂茶。在寫茶的文章裡面,他曾經寫到: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
數十年來,梁實秋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我們可以聞到他筆下的茶香。他是杭州人,從小在北京長大,後來到了臺灣仍與茶形影不離;喝龍井,喝北京茶莊裡的香片,也喝臺灣的烏龍。
梁實秋回憶孩提時的場景:
「屋裡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裡,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敦厚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
凡走過必留下茶影,他小時候的回憶中,有用藤所編的茶器,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茶壽」,有保溫的作用。他也回憶當年家中用的蓋碗,甚至兩岸開放後,他的蓋碗從中國被找回到臺灣,雖然蓋碗已經殘破,但仍是他回憶喝茶的場景。他說自己最愛用比較粗的,像喝綠豆湯的湯碗。厚實雖比不上宋瓷或洋瓷,但打破了也不會被人敲他的頭,這樣的幽默,也寫照了梁實秋他歷經的與喝茶的連動。
梁實秋喝過的茶類與茶品
茶類 | 茶品 | 事件描述 |
---|---|---|
綠茶 | 龍井 | 西湖品飲,風味絕佳 |
瓜片 | 友人贈送,帶荒野氣息 | |
西瓜茶 | 瓜片中的一種,帶西瓜風味 | |
黃茶 | 君山茶 | 洞庭湖購得,針狀茶葉直立飄浮 |
青茶 | 凍頂烏龍 | 臺灣標榜,實際優質者少 |
青茶 | 鐵觀音、大紅袍 | 青島潮州友人款待,以工夫茶泡之,茶具講究,飲茶禮儀繁複 |
黑茶 | 普洱 | 北平正陽樓,解膩助消化 |
黑茶 | 沱茶 | 四川飲用,市售品質參差 |
其他 | 雙窨 | 北平購買,茶香花香濃郁(再加工茶) |
其他 | 大葉 | 天津品飲,未詳述細節 |
其他 | 高末兒 | 茶葉梗,泡茶經濟實惠 |
其他 | 玉貴茶 | 以香片與龍井混合沏製,家族自創茶飲 |
從梁實秋《喝茶》中所提到的茶品整理列表,從他喝的茶種所彰顯的特性來看梁實秋喝茶,或許不能夠真正表述這位文學翻譯家的喝茶精髓。
梁實秋與茶的人情趣味
在他的朋友眼中,梁實秋在喝茶時有很多趣味和人情。冰心曾這樣評價梁實秋: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女兒梁文薔說過:
「我們飯後,坐在客廳,喝茶閒聊,話題多半是『吃』。」
從以上他人眼中看到的梁實秋,他喝茶並非不講究,同時他對於茶的品飲,也可以吻合他寫《雅舍談吃》的各種細節。
清茶最為風雅。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周作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他曾與父親遊西湖,不忘記品嚐當地的龍井,並認為喝龍井配蓮藕粉堪稱一絕。
玉貴茶的獨特創意
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他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為名,乃逕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
品茶與趣味
梁實秋品香片,常在大柵欄東鴻記、西鴻記茶莊買茶。茶莊裡茶香花香交織,茶葉上放著新鮮的茉莉花,情趣十足。他幽默地形容這種品茶經驗,彷彿打開了品茶世界的另一扇門。
梁實秋也提及潮汕工夫茶的繁複禮儀,細膩的茶器,包括朱泥壺、花瓷杯等,每一步都體現出品茗的精緻與優雅。
透過茶,我們看到了梁實秋生活的雅致與趣味,也理解了茶在他的文學世界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