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與茶的哲學:菸、酒、茶的生活藝術

探索林語堂如何將茶融入生活藝術,品味他獨特的文人茶道與菸酒茶哲學,感受東方底蘊與西方生活的精妙融合。
林語堂與茶的哲學:菸、酒、茶的生活藝術

林語堂生於1895年,清代末期的人物。他從小在牧師家庭中成長,深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後來取得文學博士學位。他一生中以英文創作多本著作,如《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都在美國大受歡迎,甚至影響了當時許多年輕作家,包括張愛玲。

東方底蘊、西方生活

儘管接受了西方教育,林語堂骨子裡仍保有福建漳州的傳統底蘊。他的生活充滿東西融合的特色,特別表現在他對菸、酒、茶的喜好上。他曾表示:

「我以為從人類文化和快樂的觀點來看,人類歷史中的傑出新發明,最能有力幫助我們享受空間、友誼、社交與談天者,莫過於吸菸、飲酒、飲茶的發明。」

林語堂將這三者視為社交與文化的重要元素,並且提出三者的共同特質:促進社交、不影響正常用餐,並能透過嗅覺享受。

林語堂品茶的十要

林語堂深入研究茶道,並歸納出十項喝茶的重要原則:

  1. 茶葉嬌嫩,須十分清潔,遠離強味的物品。
  2. 茶葉應貯藏於冷燥之處,小錫罐備用,大罐密封。
  3. 烹茶藝術一半在於選水,山泉最佳。
  4. 茶客不宜多,且須文雅。
  5. 茶色應為清中帶微黃。
  6. 奶茶應有回味,飲後半分鐘尤佳。
  7. 茶應現泡現飲,勿久放。
  8. 必須使用剛沸的水泡茶。
  9. 避免加入過多香料,僅可略加桂皮或玳玳花。
  10. 極品茶應帶有如嬰孩般的『奶花香』。

這些原則即使在今日仍適用,體現了林語堂對品茶藝術的深入體悟。

林語堂與鐵觀音的特殊淵源

林語堂在其著作《生活的藝術》中明確提及的茶種其實只有鐵觀音,這與他來自福建漳州,鄰近安溪產地的淵源密不可分。他偏好中度烘焙、中度發酵的鐵觀音,這與現代輕焙鐵觀音的流行趨勢有所不同。他喜愛這樣的鐵觀音,因為中焙發酵的茶不僅韻味十足,還有利於化痰,特別適合長期抽菸的他。

林語堂並非一味崇尚淡雅的茶,儘管他曾經拜訪西湖龍井等名茶產地,但作為福建人,他更傾向於味濃且深厚的茶種,這也是他獨特的茶道觀。

以茶隱喻人生

林語堂將茶視作人生的隱喻,他說:

「凡真正愛茶者,單是搖摩茶具,已自有其樂趣。」

他也常以中國傳統文人方式來比喻喝茶,提到茶必須在安靜的氛圍中細細品味。他甚至提到喝茶的三個階段,如同女人生命的三個階段,第一泡如十二、三歲幼女,第二泡如十六歲少女,第三泡則是少婦。然而他也指出,以現代科學觀點,真正好茶可泡五到六次才正常。

林語堂式的文人品茶

林語堂的茶道觀中,重要的不是茶具或茶種,而是茶能夠帶來的生活靈感與社交愉悅。他用茶來激發創作靈感,也藉由茶探索人生的哲理。

從林語堂的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文人的悠閒與智慧,一種結合了東西方、菸酒茶的獨特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