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侍茶師培訓講堂 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

Tea Pairing儼然成為餐飲新潮流,致力推廣餐茶文化的茶學作家池宗憲,本次將透過九堂課引領學員進入餐茶世界不迷航!
講師簡介|池宗憲 Tea Parker
「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茶人雅興電子報》及《尋味傳媒》總編輯。美國賓州大學以其英文名稱Tea Parker為名,設立茶室與講座;受邀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國,進行中國茶與現代思潮和生活的交流。
課程收費
課程|$9,000元/人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30號1樓(中山站4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侍茶師培訓講堂《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第一講

【艾瑪台北報導】疫情降溫,8月22日由中華茶人雅興文化藝術協會主辦的侍茶師培訓講堂《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開講了!

特別邀請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池宗憲,透過3堂課(9小時),帶領學員進入餐茶世界,共同探究其中奧妙。

以〈茶是什麼〉〈六大茶類〉〈聰明喝茶認識茶〉三堂課開啟學員茶視野,由侍茶師張明仙領泡六大茶類,讓學員一品千變茶滋味。









本次互動式品飲,最令人驚豔地還屬於氣泡茶,是炎炎夏日的最佳選擇,甘美茶香與舒暢氣泡,暢快掃去溽暑,共譜嶄新地味蕾體驗。

侍茶師培訓講堂《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第二講

【艾瑪台北報導】延續上周講座的茶香,8月29日接續展開中華茶人雅興文化藝術協會主辦的侍茶師培訓講堂《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第二講!






上周初探茶世界,本周透過〈如何泡好茶〉、〈如何品茶〉、〈茶餐一家親〉,深入探討茶與味蕾之間的關係,以冬、春兩季的包種氣泡茶開啟味蕾,細品季節帶來的差異,並透過一問一答,解答最常見卻也難以釐清的茶問題。


由侍茶師張明仙示範品鑑杯及蓋杯如何泡茶,接著由學員們親自操作,藉此品味杉林溪、梨山、大禹嶺產區的山頭氣,身體力行建立熱騰騰的品茗資料庫。
學員心得分享
阮越琪:「平常喝茶就是看茶藝師泡茶,自己泡才發現有蠻多事情需要注意,很多細節都會影響到茶,並不是說水倒進去就結束了!」
張景夷:「今天的課程體會到其實茶的道理很多,要嚴肅看待也可以,要很輕鬆看待也可以,老師教我們平常在喝茶過程中,可以找到一些樂趣。現在人也很忙碌,在忙碌之餘可以靜下來,好好珍惜著幾個小時的時間去品嘗,像是一樣的茶,但在這邊卻特別好喝,跟自己泡的不同,這也是在習茶過程中,不一樣的體會!」
何家蕙:「今天泡茶,在底下看覺得很容易,但實際上到前面操作時,非常不簡單。每個小細節都會影響茶的風味,覺得有實作加上能夠實際品飲到(不同的茶),是蠻不一樣的體驗。」
趙珮涵:「基本上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就是有水就喝,有茶就喝。覺得茶杯這麼小一口就乾掉,並花精神去做這件事情,很浪費時間;但上這堂課後,就會發現其實花一些時間經營它的做法,或是一些很不經意的事情,會得到很不一樣的東西,讓我學到花時間去做一件事情,不一樣的感觀。」






侍茶師培訓講堂《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第三講
【艾瑪台北報導】9月5日接續展開中華茶人雅興文化藝術協會主辦的侍茶師培訓講堂《Tea Pairing with Teaparker》第三講!
開場,池宗憲以〈餐茶速配好品味〉傳授食物與茶搭配的技巧,開啟學員餐茶配的味蕾知識,透過《The One》的湯料理搭配三種茶:金萱氣泡茶、阿里山高山烏龍及杉林溪有機著蜒烏龍,再繽紛多彩的食材,自由搭配茶,透過實際品味找尋最茶餐速配!除了實際體驗餐茶,再料理端上前,由侍茶師張明仙指導學員沖泡本次的佐餐茶,讓學員體驗一回侍茶師服務客人。
學員心得分享
邱黃英:經過這次講座後,我會仔細去看茶葉的年份、產區,發現有些包裝真的會標示,這過去我不會注意的地方。另外我喝了別人送的茶與老師給的茶,真的不一樣,原來茶是有分別的。現在在辦公室也會會開始泡茶,覺得蠻不錯的!
何家蕙:平常比較少接觸餐茶搭配,幾乎都是喝葡萄酒或西式紅茶,這次上課品嘗了台灣各個地方的茶,跟《The One》這麼好的餐點搭配,是一個很好的美食經驗,之後會有更多機會嘗試茶餐搭配。
林志華:喝了好幾年的茶,對茶一直沒有概念,很高興今天參加這個課程,了解茶之後就能更懂茶的品飲。
鍾道榮:在一年之前都是朝八晚八的上班族,去拜訪客人時,坐在老闆的木桌前邊泡茶談公事,心情不是真的悠閒,所以只是覺得茶是個比水好喝的飲料。這一年自己出來開公司,作息比較彈性,就像前次講座中,老師提到:人生滿足在大部分的開門七件事,也要有機會涉略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對人生會有更多體悟。也因為這樣,因緣際會學了一點點咖啡、一點點酒,現在學一點點茶,透過這些啟發,就是希望能夠把感官打開,引導出來。
李琪:我本來就蠻喜歡喝茶,因為工作關係很多人會送茶,之前就是有什麼茶就喝什麼茶,沒有系統分類。這次來上課,就會覺得我是從這一刻才開始真正認識茶,像是有不同烘焙度、山頭氣、種類等,對於茶有了系統性的概念,慢慢我也希望進階到懂得如何品茶,讓自己更進化、更進階!
張景夷:因為業務關係,不是找老闆聊天就會跟你泡茶,會拿出他的阿里山、包種茶,在聊天的過程中,有一個約八十歲的企業主讓我印象深刻,他跟我說過:「工作這麼辛苦不就為了吃嗎?」這句話也讓我不管是在品茶、品咖啡、品酒,其實最後都是在認識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真正喜歡的。我愛喝茶勝過於酒跟咖啡,只是在喝茶過程中不懂得挑,也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透過這次講座,也讓我知道可以好好地品茶,好好地靜下來喝一杯茶,選擇搭配適合的料理,在生活上滿足感非常大。
張書愷:從小跟茶就有比較深的緣分,因為阿姨家是煎小茶行,小時候就會在那邊喝茶。之前,也在雲南住了三年多快四年,這邊就是茶的產區,因緣際會下喝了很多茶,好的、壞的,還是武夷茶也都有喝過。當時並沒有去細究這些東西到底好在哪?還有什麼學問?上課後,覺得每次喝茶時可以慢一點,去想一下這些東西好壞在哪?而跟其他東西搭配又會出現更多變化。
卓宜萱:我以前在英國住過一段時間,去Harrods或是Fortnum & Mason,會發現最貴茶葉永遠都是Formosa台灣茶,就會有朋友問:「都是你們台灣?那台灣茶跟英國或是印度的茶有什麼分別?」對我來講,從小就一直有茶飲料店圍繞在身邊,可是對於台灣茶的區別沒辦法說出一個道理來,品茶時也沒辦法像品酒時說的很明白。茶非常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次剛好Sunny介紹,所以才想要了解一下怎麼把茶像酒一樣融入生活(懂得品味)。對台灣人而言是有非常大的優勢,因為平常很容易接觸到茶,可以更加了解茶。
阮越琪:之前做過很多酒商的行銷企劃,其實辦過很多展覽會,所以也出過很多餐酒搭配,在餐酒搭配上學問很多。對餐茶搭配很感興趣,因為茶在台灣很生活,反而在高級餐廳很少出現,先前葡萄酒原廠會一啟去吃熱炒,都是喝威士忌,他們很疑惑為什麼沒有葡萄酒?對他們而言葡萄酒就是融入生活(在哪都能看見)。在台灣日常生活中會喝茶,但為什麼卻很少出現在高級餐廳會,所以好像可以來學習一下。
游慶齡:從小我們家就是喝茶長大,這次因為Sunny的關係認識了池老師,池老師也帶著我進入這個茶的世界,原來我小時候喝的茶真的雖然沒有名氣真的是好茶。那我覺得真的好茶是我們喝的習慣,喝的舒服就是好茶,配餐的方法我真的是第一次才知道說配餐,因為我們之前都是喝紅酒、喝咖啡,茶是很少配。那天有跟池老師講一個idea,若疫情過後我有去翻譯的話,一定會隨時將好幾款好茶帶在身上與日本人分享,讓他們知道台灣茶好在哪裡,不會在被品牌所侷限。
趙珮涵:我記得從小所有親戚朋友看到我就會說:「這小孩從小嬰兒時後就不愛喝牛奶。」但記得外婆給我嘗了一口茶,就會非常開心的在那邊哇哇叫,從嬰兒時期就很喜歡喝茶,但喜歡歸喜歡卻不懂怎麼喝,完全沒有辦法深刻地體會品茶這一塊,因為喜歡喝茶、愛喝茶跟懂不懂是兩回事,就像喝白開水也有不同種類,我可能都沒辦法深刻去探討有其中不同的口感與滋味,就希望藉這堂課了解我喜歡茶類的飲料。
陳大維:之所以會想要上這個課,是因為大概是三個禮拜前,我是每個禮拜天都會道誠品看書,當時剛好看到池宗憲老師的書,對裡面的內容比較好奇,之後查了一些上課訊息,但在上課前幾乎都沒有在喝茶,(這次講座)感覺獲益良多,若有機會會把剩下的課程上完。

No spam, no sharing to third party. Only you and me.